今天是:
站内搜索
安全宣传文件   安全教育  消防演练  安全大检查
组织建设   学习园地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首页 >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> 道中华
【转】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?
编辑日期:2024-02-10 14:06:00  阅读次数:次  [ 关 闭 ]

转载网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I2LfyfnlUw7_-oNBmjWSg


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。2024年2月5日起,国家民委“道中华”平台联合淘宝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,以专属新春红包回馈粉丝。用户打开淘宝APP,在搜索框输入口令“手足相亲守望相助”,即可领取新春红包。

辞旧迎新之际,很多国家的人会提出一个老问题——为什么中国人过年总是不在同一天?

事实上,中国有两套历法,一种源自西方的纪年方法,又叫西历或公历;一种源于中国汉代,名为农历。中国人把农历“一月一日”称为“春节”,因此,如果以西历作为参照标准,每年的农历“一月一日”并不是固定的。

同样用于纪年,为什么中国人与西方人会使用不同的历法呢?这与中国人基于自然属性的时间观念有着非常大的关系。

在中国人看来,人与自然时序是相对应的,人的行为要顺天时而动,不能逆天时而行,这对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,十分重要。

春夏秋冬是生命机体生长衰亡的过程,如果农民没有按照物候时序去播种施肥、收割保息,便会导致农事失序、五谷歉收,饥荒和动乱就会发生。

汉武帝怕社稷动摇,便进行了历法改革。新的历法于元封七年(公元前104年)颁行,明确认定农历一月为岁首、十二月为岁末的规律,将指导农事的“二十四节气”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中。这套历法的问世为中华民族的节令时序提供了明确指引,从此春种、夏忙、秋收、冬闲成了千年来的农耕惯例。

在这套时间体系中,四季时间被视为一个生命机体, 有生、长、衰、亡四种不同性质。在季冬时节, 时间进入衰亡阶段,自然万物处在衰老时期,人的生命也经历着考验。时间能否走上正常循环阶段,人与自然能否平安度过冬季迎来春季,在物质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发达的中国古代,并不能全然把握。因此,古人发明了种种击鼓呼噪、驱邪逐疫的活动,如今演变为了舞龙舞狮、放鞭炮等春节习俗,目的是激发大地万物的阳气,人的精神经历此番振动,便会进入新的健康状态。

也正因如此,“过年”被中国人定义为除旧迎新的节点,通过了这个时间,人与万物便可同时获得新的生机,正所谓“冬尽春来,旧年死了,新年才生”。

为什么要过年?

相传,古时候“年”是一个怪物,每到除夕就到处作乱,人们苦不堪言。但“年”怕红色、火光和炸响,于是每到除夕这天,家家户户贴大红纸、放鞭炮驱赶“年”,久而久之变成了过年风俗。

“年”的传说虽耳熟能详,但春节真正的起源,与中华民族的古老先民对天地的敬畏、对祖先的感恩息息相关,通常认为始于中国商代(公元前1600年—公元前1046年)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。

每当年末岁首,中国古人需要祭祀的神灵有很多,包括中国神话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创世始祖女娲,教会了人们渔猎方法的人文始祖伏羲,还包括想象中的天神、地神、风神、雨神、山神、水神、火神等。祭祀的目的,主要是向神灵们表达感激之情,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,感谢他们教会人类谋生的本领,让我们得到了温暖、收获了粮食。

在中国古人看来,人类要生存发展,是离不开神灵的馈赠和赐予的。比如,给人类带来无限好处,使人类结束了生吞活剥、茹毛饮血时代的火,便来源于祝融等火神的赐予。所以,从古至今,各地民间都建有很多火神庙祭祀火神。

到了近现代,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,但年俗中祭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。比如,随着火塘和灶台的出现,人们对能将生肉、粮食烧煮成熟食的火塘和灶台倍加重视,而腊月(农历十二月)二十三,便是过年前祭祀灶神的日子。

今天,春节期间最受人们欢迎的还有财神,大家对财神都满怀着感恩之心和期盼之情。中国许多地方的习俗认为:吃团圆饭时放鞭炮,主要就是为了迎接财神。有的地方团圆饭一年比一年吃得早,称作“抢路头”。大家相信,早放鞭炮就能把路头游览、观望的财神早点接到家,使这一年里财运旺盛。

春节期间与祭神同时进行的,还有祭祖习俗。祭拜之前,先是接引。迎接祖先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,但绝大多数地方,祭祖的时间是在除夕夜。祭祖时,人们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,要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,感恩祖先的恩典和保佑,感恩祖先开创的良好家风和族风。

从很大程度上讲,春节就是一场盛大的感恩仪式。从古至今,春节祭神祭祖的习俗之所以能一直保留下来,正是因为中国人的感恩之心一直没有改变,对丰收、平安、祥和的期盼一直没有改变。

过年与回家,一直是“绑定”在一起的,时序一到,回家的基因就自然启动。

 

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曾说:“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、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,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。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?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?”

因此,读懂了春节,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。

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,中国现存的所有传统节日,几乎都有着“合家团圆”的内核。这是几千年来,中国始终以家族、宗族和地域为核心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。任何个人和家族要顺利生存发展下去,首先就要处理、协调好家庭内部、亲族内部的关系。

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·哈奈菲通过春节看到了埃中两国人民重视家庭和亲情的共同点。他感慨,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,各国人民都更需要节日带来的幸福感,和家人坐在一起,相互倾听,共同欢笑,这样的美好时光最是抚慰人心。

除夕夜,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团圆的期待。在中国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,年夜饭是每一个中国家庭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。如今,虽然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极大提高,但年夜饭一直延续着隆重、丰盛的基因,最具有象征性与仪式感。

年夜饭中的菜肴充满着团圆美满的寓意。中国北方地区新年包饺子,饺子形状类似元宝,象征着富足。饺子的做法,最重要的是和面,“和”与“合” 谐音,“饺”与“交”谐音,“合”与“交”都有相聚之意,所以“饺子”还象征着亲人团聚、家人团圆。

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,一是头尾完整的鱼,象征“年年有余”。在中国山区,一些地方不容易弄到鱼,就用一条雕刻的木鱼代替,还有地方用糯米为原料做糍粑鱼,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味道甜美。二是丸子,俗称圆子,象征着团圆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,中国人年夜饭的形式更加多样了,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亲自下厨,而是选择在饭店聚餐。但变化的是形式,不变的却是家的味道,是暖暖融融的爱意和亘古不变的亲情。

几周前,在2024中国新年音乐会上,一支来自意大利的儿童合唱团,演唱了一首中文歌曲《灯火里的中国》,瞬间火爆全网。一群金发碧眼的孩子用不甚准确的中文发音,却唱出了中国春节万家灯火、其乐融融的温馨。

很多网友在视频下方评论:难得的是,这些孩子竟然唱得充满了幸福感,这是与我们真正共情了!

美好的事物,总是可以超越文化与语言,触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。

时间回溯到400年前,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笔下曾记载过中国的春节。他发现,中国的春节并不像大部分的西方节日是因宗教而起,而是一个跨越民族、宗教、地域的全民性狂欢。

灯笼是利玛窦十分好奇且感兴趣的物件,他在中国看到每逢年关人们都会上街购买制作灯笼的纸板、竹子与蜡烛,并制作出奇形怪状的灯笼。当除夕夜来临时,人们会将灯笼悬挂在自己房屋之上,利玛窦甚至发出疑问,难道这些用纸糊的灯笼不会被烧掉从而引发火灾吗?

对灯笼都如此,对中国春节期间绚烂多彩的烟花,利玛窦就更是被震惊了,他惊讶于火药竟能以如此神奇多样的形状与颜色发射到天空中。

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也曾感慨,如若在春节时站上某座山头观察中国的城市,灯火、灯笼与烟火的绚烂多姿令他觉得中国是一个极度辉煌的文明国度。

如今,灯火里的中国,照亮了全世界。

2023年12月,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纳入联合国假日,春节在真正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。据不完全统计,世界上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,春节民俗活动已经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,全球约1/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。

在法国,春节当天埃菲尔铁塔全身都会打上中国红。在法国最大的唐人街,每年都会有舞龙舞狮的队伍走上街头,舞龙队沿着大街一直舞到凯旋门,沿街向各个商家拜年,小孩子也在当天盛装打扮,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氛围。

在日本,一些人会在家门前会挂一小撮松枝,名为挂门松,寓意请年神路过时稍作停留,给家人带来平安吉祥。

在越南,每到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,最有特色的是年粽与糯米饼,粽子方方正正,体型巨大,有着天圆地方、和谐包容之意。

丰收、团圆、感恩、和谐,这些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,不会因为所处国家与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太大的差异,而春节,正是中国和全世界朋友共贺传统佳节、共享中华文化、共度美好时光的盛大舞台。